開票當晚本來要與社團幹部開會,但大家無心於會議只關注開票,結果大致底定時,大家無分戶籍,爆出勝利的歡呼,彷彿素人的勝選會立刻帶來政治清明與經濟起飛,臭不可聞的政治沉痾將被掃進垃圾桶,美好的太平盛世即將到來,台灣民主的成就又往前邁進一步,我甚至私下「規劃」素人兩任台北市長卸任後再當8年總統,18年後台灣的政治生態被徹底改革,方能長治久安,這一代人何其有幸見證歷史,素人必定名留青史。
1984年,英國和中國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兩國同意香港的「生活方式將維持50年不變」,而香港居民最終將選出自己的領導人。警察向報導示威的記者噴胡椒噴霧,迫使他們從馬路走上人行道,一位攝影記者說她被「嗆喉」。
他們要求調查警察的暴力行為、要求政府停止將抗議活動定性為「暴動」(這使被捕示威者面臨暴動罪指控,可以受到長達10年監禁的懲罰)、對被拘留者特赦、以及實行北京早已承諾的自由選舉。失去的,就是以為香港的前途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的那種想法。但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如何去做。在香港殖民統治結束23年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對香港實施一項長期以來令人擔憂的「國家安全」法,實際上是要將異見人士入罪。出版了批評習近平書籍的小書商,甚至遭跨境帶走「被認罪」。
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媒體,也將總部設在香港。看起來,中國政府已有了答案,這答案標誌著一個抗爭失去目標的開始。弗萊於1934年針對當時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英國藝術展」(Exhibition of British Art, c.1000—1860)給予兩場演講,之後出版成《反思英國繪畫》(Reflections on British Painting)一書,其中即以康斯塔伯為全書終點,將之視為西方繪畫逐漸走向「發現表象」的重要里程碑,作為17世紀荷蘭繪畫以及19世紀後期法國印象主義的銜接者。
而透過十八世紀晚期的浪漫精神,多少改變了這個態度,偉大的藝術家始將此類型的畫提升至一新地位,作為其生命目的。[3] Photo Credit: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2】J. M. W. Turner, Dido building Carthage, or The Ris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 1815. Oil on canvas, 155.5 x 230 cm. Photo Credit: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3】John Constable, The Hay—Wain, 1821. Oil on canvas, 130 x 185 cm.此作於1824年在巴黎學院沙龍展中展出。它們又因為太瘋狂以至於在法國也不見效果。要先注意的是,在比較了透納與康斯塔伯兩人不同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後,Gombrich的結語再次表明了他對歐洲藝術發展走向的評價觀點: 打破傳統為藝術家帶來的兩種可能性,具體地表現在透納與康斯塔伯身上。
第六章「北方之光」大半篇幅都在談透納,然而克拉克也明白點出,透納在世時其實受到許多嚴厲批評,甚至冒犯了不少重要人士的品味。《風景入藝》於1976年擴充再版,中文譯本於2013年首度在台灣出版。
這樣的藝術史定位是否公允合理,還值得商榷,這樣的反思,也是藝術史研究可以不斷拓展與前進的動力。[4]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頁497。[7] Photo Credit: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圖5】J.M.W. Turner, Slave Ship, 1840. Oil on canvas, 90.8 x 122.6 cm. 不同於康斯塔伯為自然主義、印象主義的啟迪者,透納則是這股潮流的逆流。因為展出的圖畫太活潑以致於沒有影響當時的英國畫壇。
且先放下這段相當值得玩味的話。到底這兩位風景畫家打破的「傳統」是什麼?很可惜,《藝術的故事》整本書中並無隻字片語。文:謝佳娟 上篇〈英國有藝術嗎?對比歐洲藝術的發展,英國似乎一直是邊緣人〉談到了《藝術的故事》中的英國藝術家,在E. H. Gombrich眼裡似乎對歐洲藝術的發展無足輕重。更糟的是,他的怪異主題及畫得不怎麼好的人物冒犯了法國品味。
[5]《風景入藝》和《藝術的故事》一樣,都以歐洲藝術作為整體觀察範圍,只不過特別以「風景畫」為對象,成為第一本西方風景畫的專論。此書原為克拉克擔任牛津大學史雷德美術講座(Slade Professor of Fine Art)時的演講稿,1949年首度出版,只比Gombrich的《藝術的故事》早一年。
[6]Kenneth Clark著,廖新田譯,《風景入藝》,台北:典藏,2013年,頁159。真正對19世紀歐洲藝術發展有起到作用的,是兩位風景畫家。
粗體與底線為筆者所加。如同西班牙畫家哥雅超越了理性的世界,「自由自在地把私人夢幻注入畫面上」[1],布雷克則「捲纏在他的幻想中,乃至拒絕描繪自然,他完全依賴他的心眼來創作⋯⋯他是文藝復興之後,第一位有意違抗既定傳統標準的藝術家⋯⋯」。他講述最多的只有六位:霍加斯、雷諾茲、根茲巴羅、布雷克、透納、康斯塔伯。[4] 這種對康斯塔伯的讚譽,事實上並非Gombrich所獨有。傳統於此變成是助益同時也是阻礙。[2]【圖1】 Photo Credit: © British Museum. 【圖1】William Blake, The Ancient of Days, 1794. Relief etching with hand colouring, 23.3 x 16.8 cm. Gombrich雖然給予布雷克正面評價,然而他深知歐洲藝術接下來一個世紀的發展,並不是依循布雷克這樣的路線。
這兩位一個是透納,另一個是康斯塔伯,兩人之間的對比,有點令人想起雷諾茲與根茲巴羅之對比⋯⋯。[1]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第三版,1997年,頁488。
伏爾泰評論莎士比亞及其他人的說法也許可以合理地用來描述透納的《奴隸船》(Slave Ship)【圖5】。在這以前,它一直被視為一個次要的藝術支派,人們更不會尊奉靠描繪鄉村房子、公園或如畫地點等景緻維生的畫家為藝術家。
⋯⋯ 但不管這些浪漫派畫家在當時所享有的聲名有多偉大,我仍然相信那些依循康斯塔伯的路徑,去發覺眼睛可見的世界而不傳喚詩意情境的人,才獲有更重要更永久的成就。Photo Credit: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4】John Constable, Hove Beach, with Fishing Boats, c. 1824. Oil on paper laid on canvas, 29.8 x 49.2 cm. 那麼透納呢?克拉克基本上和Gombrich一樣,將之視為康斯塔伯的對立,其畫面上自由揮灑的色彩與光線,展現出強烈的情感。
[5]Kenneth Clark隨後又出版多本相當有影響力的著作,包括《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The Nude: a Study in Ideal Form, 1956)、《文明》(Civilization, 1969)等。或者決定要固守眼前的畫題,運用全副的效力與忠實去探討自然。在分述了中世紀起至18世紀末所經歷的「象徵的風景」、「事實的風景」、「幻想的風景」、「理想的風景」等類型後,第五章「自然視覺」(The Natural Vision)」便以康斯塔伯為首先入場的主角,認為他有「許多閃亮的海邊景色是最『印象主義式』的作品,並清楚地預告了馬奈、惠斯勒與威爾森・司提爾的出現」。無人知曉其速寫,直到有幾件出現在1906年的展覽。
[2]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頁490、492。從喬治・博蒙特爵士到羅傑・弗萊這些有著古典品味的人還是認為他庸俗、無序。
[6]【圖4】同一章隨後登場的,則是受到康斯塔伯影響的法國風景畫家,尤其是巴比松派畫家盧梭、柯洛、接著是現實主義的庫爾貝,最後則是印象派畫家們。前三位看起來似乎是Gombrich(或說任何西方藝術史)不得不講的18世紀英國藝術代表,然而字裡行間真正透露出讚許之意的,則是布雷克、透納、尤其是康斯塔伯
一定要壓過濾網或者用紗布過濾過一次,確保完全沒有結塊組織。文章最後我會堤共可做十大片以上分量的食譜。
水滾後關小火,保持微滾的狀態,火侯調成中小火為最佳。在泰國有專門製作這種甜點的器具,若手邊沒有可改用最小的擠花嘴與擠花袋使用。擠花嘴或者漏斗孔越小越好,只要蛋汁能順利線型流過。單吃或作為其他甜點的點綴都很完美。
Photo Credit: 小逸 蛋黃跟較稀的蛋白打散,並且壓過濾網後備用。(因為家裡有種香蕉,且蕉葉用完即丟不用洗) Photo Credit: 小逸 手指頭堵住洞口別讓蛋汁流出。
Photo Credit: 小逸 可想像成布匹或毛線收納 Photo Credit: 小逸 讓金絲捲滴掉多餘的糖漿。蛋白的處理比較麻煩,打蛋時大家可注意一下,蛋白有較黏稠與較稀的部分,留下較稀的蛋白,可等下用來調整蛋液濃度使用。
如果不調整花精味道,越是後面的金絲捲香氣越少,蛋腥味就容易出來,小份量因操作時間較不會有這個問題。金球代表儲蓄越來越多,有用不完的錢財。
本文由金屋藏娇网中外天文学家合作研究发现高效提取宇宙学信息新途径金屋藏娇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馨保全”上线 富德生命人寿绿色智能发展新探索”